這是趟一切都在狀況外的獨自旅行
想要看的展沒看成
期待中的歷史建築讓我有些許失望
可就在這一切都出乎預期的同時
我拾得了寶貴的收穫
說到殷海光故居
我其實不是從人名出發找著這兒的
而是在網上搜尋老房子時意外發現的
於此 又再次的證實了我確實是個不太有涵養的人
不然怎會連這號人物都錯過了
可認真想來我錯過的名人文人可多著了
於是見一個 識一個 都是收穫
對照著手機上頭的地圖
在巷子外走了幾圈才找著
由巷口往內看 一眼就能看見這戶有著醒目色彩的木製大門
被綠色植物們簇擁的大門
才看一眼已使人深深著迷了
就是僅站在門口呆望 都覺得好
特別是在台北這樣的大都會中更顯難得
殷海光先生的身平我並沒有太深的了解
所以在這篇文章裏
我僅描述這座屋子帶給我的感受
要是想期以在這篇文章中看見其他的朋友們
只怕是要失望了
廣闊的院落合宜的屋子大小
進門後
必須先走過這條石磚鋪面的小路才能到達屋子
而原先這房子的大門到底要算在這走道盡頭 還是另一頭
我倒是有那麼一點弄不清楚
眼前的水泥池子是殷先生親手造給兒孫的
沿左方的石階而上是著名的 - 孤鳳山
耗了二十包水泥的戲水池
殷先生的太太笑他說
這也未免太大手筆了
二十包水泥 都快可以蓋一間小屋子了
即使現在池中沒有水了
可我光是看著它 就彷彿可以想像到
往日的這裡創造出了多少孩子們的歡樂時光呀
從屋旁拉條水管 打開水龍頭 水位要深要淺自己掌握
從一旁的台階上邁出一個大步 噗通整個人都泡進了池子裡
多麼暢快
而這樣的快樂在自己家裡就能享受了呀
多麼愉快
大門?
應該是大門吧
還是屋內客廳的出入口
我其實沒有搞懂 不過也無仿
從門口一走進來就能看到這處
孩子戲水 大人談天 多麼讓人稱羨的好環境
只怕是恐怕當年願意或者能踏進這屋子的人並不多吧
更遑論其他孩子伴了
所以當天下午在這諾大的院落裡
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內心想像和實際的衝突
住在屋裏頭的人是想這麼生活的呀
可是當年的時空背景恐怕是讓他一家子都失望了
寂寥 是在這屋子的土地上裏頭能隱約透出的氛圍
我和一位好友說道
這院子的好
是在於院中植物坐落隨興而隨意中又恰到好處
展現了一種不甚精美卻富含人味的模樣
就算大半年的都疏於照顧也無仿的那種
那樣自然
孤鳳山和殷夫子讀書台
這山的來由可有趣了
院中原是平坦的土地
殷先生突發奇想 想在園中闢一條水道
獨自拿著土鏟開挖
挖呀呀的同時 把鏟起來的土方暫置於一旁
沒想到這麼挖呀挖的 後來移出的土方竟堆成了一座土丘而有了今日的模樣
或許因此 殷先生索性種了幾棵大樹在這裡
炎炎夏日裡 綠樹成蔭真是避暑好去處
夏夜在此更是慵懶愜意
他用了幾塊空心水泥磚相疊再一起
勉強湊合出了桌椅的模樣
如實是在那年代生活的人們常見的生活智慧
站在殷夫子讀書台往下望
看完後
大伙是否能明白我先前所說的
就算是大半年都不理這片園子也無仿的道理了吧
當年的小水道
這水道說長也不甚長 可十足風雅
蕨類 竹子 各類植物自然生長繁衍
真要說 大概就是少了幾尾小魚
天生天養 根本就無須照顧呀
我心裡頭覺得 這自是自力造園的最高境界了
何必弄那些草坪累死自己
整天拔雜草 不定期還要搬出割草機來
自己做的氣喘吁吁 心裡又不甘願著想著怎麼家裡就沒人想幫忙
固然不是說這樣的庭院真的無須整理
而是這樣與自然共生的院落 整理的方式和一般常見的人造庭院是不同的
工作的方式 心境有所差異
--------------------------------------------------------------------------------------------------------------------------------------
何其幸運
在這裡的大半天都歸我一個人獨享
與稍早造訪的名人古宅是天壤之別
分外有感觸
屋中一位基金會的小姐見到我後
問我怎麼想來這裡 我才害羞的說出我之所以來到的原因
她熱心的說
要不要看一段公視為殷海光先生所拍攝的紀錄片呢
我當然是一口答應
獨自一人靜靜的觀賞 看完後向對方道謝
我再次走到屋外
看著眼前的一景一物
只是在想留 也是得走 是該踏上歸途了
這趟旅程帶給了我內心一段平靜
也帶給了我許多複雜的感觸
屋裡頭展示了許多殷海光先生身前的手稿
還有些處世的格言
那午我沒有拍下太多 只是閒散的用手機記錄了一些
有興趣的朋友
就自己走一遭吧
燈蛾手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