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前頭
一座建築必然有內外之分,或多或少就是比例上的差異而已,陽台雖小可也算是一種外部空間,然在此並不想旁生太多的枝節,僅是想簡單說說我心中對於各類庭院的的感受並與諸位朋友分享。
由於自身並非修習這門專業出身,於是改造靜巷前期,不免需花點時間去瀏覽相關的專業書籍,當時我偶然在本書裡看見一段話,那是位日本建築師說的,他說道:「有家有庭才像是家」。
確實呀,一座建築要是能有合宜的室內外比例,那不僅是多提供了一種生活的樂趣,在我心裡,那還是道情緒的出口,心情鬱悶時走出門外去抽根菸,亦或者是在不同的時段、季節,只要願意走進院子裡晃晃,無論如何總能有點收穫,而自然之於人心更是有著難以言喻的療癒效果。
但要是再細一點的來說,不同的院落型態,帶給居住於其中人們的感受也是大大不同的,此外其與室內空間的關聯性更是有顯著的差異。
庭院的類型
簡單一點來說,或者從台灣早期住宅設計來說,庭院大抵上分為前院、側院、後院三種,當然還有中庭,或是其他型態,但我想後面有機會的話,再細說後面幾種類型的巧妙,這兒就先說說上述三種吧。
當人們正式進到屋裡之前,最先看到的除了一個房子的立面設計外,接著便是庭院的外牆了,無論是矮牆或者高牆,皆能讓人窺見院裡大致的模樣,再高的牆總也看得見樹木的枝頭吧。
台灣早期一般住家的圍牆設計多不高,外層不是各色洗石子,便是紅磚面,還有一種火頭磚加白灰泥的樣式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時為了避免單調還會崁入一些水泥花磚起點裝飾作用,又或者分割出各種幾何圖形,現在想起來,當年的設計實在耐看,到底當時設計者的美學素養的成分高,還是因為記憶中的美好起了加分作用我也分不清楚了,可我確實相當喜愛早期住宅的圍牆設計。
前庭和前院 屬於每個人的院子
其實當年找尋理想的屋子時,我心裡頭最屬意的,便是有著偌大前院設計的老房子了。
因為寬廣的前院很好用,可以讓人隨興的擺上一桌四椅,還有為數眾多的盆栽,夏季時人們可以選擇在屋外乘涼閒談,每逢中秋佳節還可以在那兒烤肉舉辦派對,主人要是願意在庭中種植上幾棵中大型的落葉喬木,或是觀賞型的樹種,經年累月之下,便能輕鬆的形塑出一個美好的戶外生活空間,晨昏、夕陽、深夜,獨自一人佇足也好,皆有著十足魅力。
而與其他類型的院子相比,這也是最屬於家中所有人的一種類型了,前院必定坐落在家中所有成員出入必經之路上頭,後方還連著客廳,此時要是客廳的設計是一面大落地窗,那實在太理想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