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我國小的時候,我有去過一次台南
不過我的印象只停留在老街,還有晚餐吃太快肚子痛的慘痛回憶
大體上來說,我對於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老都市是沒有太多具體印象的
由於自己很喜歡老房子,所以總是不時的會涉獵相關的訊息
台南老宅新生的範例不少
於是我下了個念頭,有機會一定要到這個城市瞧瞧
畢竟這是一個真正的古都
來到台南第一的印象就是老房子真的不少,而且風格之多變我想大概是全台之首
而且比起了台灣其他地區的房子,台南的老房子更多了點奢華的氣息
這點在後面的照片可以窺見一二
在台南你很容易有種時光錯亂的感覺
而且是錯亂在好幾個年代之中
西市場
不知道是因為這個市場其實交易還很熟絡還是如何
內部是相當整齊乾淨的
而且許多店家都看得出是老店,店內的裝潢擺設都反映著過去的繁華
整個市場走廊上方的屋頂是木結構
設計的相當簡單又具備機能
上方屋頂可以庇雨,左右則是曾增加空氣對流
如果電燈是由上方垂下,固定在下方橫梁之上的話
夜晚點起燈來那想必是十分美的一幅畫面
有些地方應該是RC澆注的
但是開了天井,讓內部的街道也能有自然的採光
幾條重要的路上都有著排水孔
而且這裡完全不會有令人厭惡的味道傳出來
整個西市場的建築通風良好,排水,採光都有兼顧到
可見當時設計師考量十分週全
走出西市場旁,立刻可以看見劉國滄建築師所打造的佳佳西市場旅店
新舊之間彷彿是兩個世界
呈現著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情
近起年台灣老建築翻新都很愛用漆白這招
真是印驗了中國人的一句俗語 - 一白遮三醜
的確白修飾掉了許多不完美的細節
但兩種設計需求的美感是截然不同的
多樣材質的混搭考驗著設計師協調的功力
是需要相互成為風格
還是應該讓部分建材起畫龍點睛之效皆是方法
反過來看單一色調的設計則是注重在比例和窗戶位置的調配
由外部看要比例協調,但也要兼顧內部空間的機能性
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設計邏輯
同樣都考驗著設計師的功力
或許應該說,台南的老房子有點西式洋房的味道
不同的材質搭配還有設計代表著不同的年代潮流
這可是一棟佔地百坪以上的豪宅
或許還有人居住,
只是隨著時光流逝
他已經失去的原本的風華
如今呈現出的是一種荒蕪與嘆息
這讓我想到的之前讀過的一本書
北京的胡同以前也都是大戶人家居住的地方
事過境遷,有些大院同時住了好幾口子,就好像是公寓一般
這些人只求個安身立命之所,於是過去的大宅如今成了雜院
這僅僅只是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
人變了,一切都變了
同樣是台灣某個時期的建築風格
馬賽克拼貼的地磚
我喜歡老鏡頭,因為老境的發色清而淡雅,不像新鏡那般的鮮艷與高反差
呈現的畫面多了點真實與溫度
這小學的美妙之處在於與環境的融合
這所校園幾乎是沒有圍牆的
孔廟,公園,學校,武德殿都是一體的
學生在操場上課
民眾在一旁散步
爺爺帶著孫子出來溜搭
學校一旁就是觀光商圈
這是我很難想像的一種組合,但他們各自存在且十分協調
下課了,老師帶著學生來吃黑輪
我猜想這應該是安親班老師
師生之間不應該是如此,反觀看看最近的校園霸凌事件
這真是強烈的對比
但我覺得這是城市文化的不同,還有人口組成的不同
北部是移民城市,人口是搬遷進去的,人多磨擦就多
加上不是原本居住的城市,人在外總是格外的防備心重
人與人不能相互信任,遇到問題便相互指責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步 最後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家長不信任老師 學生不尊重失師長 最後老師也只是想餬口飯吃
想想真是悲哀
台南人似乎很聊解自已的優勢是什麼
整個台南賣的就是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台南同時也是個新舊併存的很協調的城市
商業活動 文創 小民生活
上館子吃水果
這可讓我覺得很新奇,雖然十幾年前台中有流行過冰果室這樣的文化
但我覺得台南這不叫冰果室
而是上館子吃水果,而且這可不是LKK的活動,裡頭擠滿的年輕人
那種稀鬆平常就向我們台中人去泡沫紅茶店一樣
這也或多或少驗證了台南人過去生活的富裕程度
上館子吃水果,真鮮!
晚上的神農街
或許是平日吧,和我想像得不太一樣
沒什麼人,也沒什麼店
不過兩旁的老房子很值得去看看
早上市場一景
後記:
台南是個很有自己生活步調的城市
不跟隨潮流,而是走在自己堅持且習慣的道路上
台南人有自己的生活文化,並且自成一格
這是一個跟台灣其他城市很不一樣的地方
有機會真的要來感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