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440  

到眼科醫院吃冰淇淋,我想這大概是今年初台中最新鮮的趣聞之一

連續好幾週,入住靜巷的客人也都曾造訪這裏,也因此讓我對於這間店產生了一點好奇心

台中認同網 - 關於這棟建築的前世今生
http://www.familycard.com.tw/familycard/familycard/Travel/Tr_1.asp?cat=5&id=96

我想關於這建築的起落興衰,大家可藉由上面這段網址裡頭所寫的文章獲得些基本的了解

 

宮原武雄 - 生平

為台灣日治時期的留德眼科醫生,曾擔任臺灣總督府醫院醫長、臺中州協議員以及臺中州私立臺中商業專修學校校長
,曾在台中市開設眼科醫院,並與台籍文人共組東亞共榮協會,活躍於政界。


宮原醫院 - 簡介

。1920年代末興建,1930年作為宮原醫院。後曾為台灣日報營業處。
。1945年以日產沒入政府資產,改為臺中市政府民政科衛生股(隔年改為台中市衛生院,即今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1956年,台中市政府為建新衛生大樓,與張姓商人做為交換,以此建物做為抵償工資。
。1959年衛生院遷至新大樓,此建物轉讓於張姓商人。
。1999年9月21日,921大地震建物受創。
。2008年卡玫基颱風引發台中大雨釀災,建物大廳傾毀。
。2010年臺中鳳梨酥業者購入此建築,內部全面改建,保留部分外觀以及騎樓。

以上資訊來自 - 維基百科



看完了以上的介紹,相信應該對於這歷史建築有些許的認識了

趁著上週末難得的悠閒時光

全家一起出外吃吃喝喝一下,吃完了早餐之後,便決定帶家人到這裡走走

DSC_6444  

果不其然,整間店裡裡外外都是人

騎樓下也幾乎是座無虛席

DSC_6451  

踏入室內空間後

我才開始仔細去看日出的設計師如何改造這樣一棟舊時建築

以台中這樣的都會城市而言 

對於保存老房子這件事 坦白說能做的很有限

原因不外乎 想做的人沒有能力 有能力的也大多不曾想過這類的事

政府政策的走向也從來沒有囊括這一塊  

因此台中的城市風貌變化很快 一轉眼很容易什麼都沒留下

網路上也看過不少人對於這次的改造方式頗有微詞

的確 這風格也著實不是我的菜 但是或許可以用更包容的思維來看待它

 

DSC_6457

抬頭向上望

繁複的圖案樣式讓穿透而下的光線絢爛卻不奪目 

搭配約莫三層樓高的室內木造建築 相互輝映下 真是令人驚艷
 

唯一真要挑出毛病

大概就是建築內外的不協調感 還有該品牌原有給人的印象

在使用者感受上 細一點去看的話

店名 包裝 商品 商品文案 建築 人員服裝 都應該是統一於一個調性上

宮原眼科一個帶著日本色彩的名字

但是走進室內卻又是西方的建築風格 

同時商品本身卻又帶著濃濃的台灣風情

混搭當然不是不行,只是需要更多的著墨 

如同日本人融合在維新接受西方文化後的創建了所謂的 和洋風格

在西式風格的外表下 

卻有著日本文化的特質 這是相當令人佩服的 在學習的同時 並沒忘了自身的文化

DSC_6462

這面巧妙的玻璃牆 把整個室內空間都放大了 

實際來說 室內空間並不算很大 但是這用心的設計 讓在裡頭活動和消費的人群感到十分舒適

從視覺上來說 這面牆的設計 讓室內空間深度與高度的比例協調許多  

 

DSC_6469

大家都戲稱說 

走進這裡 好像走入了小說哈利波特裡頭的霍格華茲學院 我也有同感 其實不討厭啦

因為許多地方 都能看建設計者的用心和巧思

 

DSC_6478

走上二樓 

低頭 看看下方來回穿梭的人們

DSC_6490   

要走了 趕緊拍下最後一張相片紀念一下吧

近期開始嘗試換上 35mm 的焦段,還有一些不適應 看來還要花上不少時間練習

 

這趟簡短的旅程中 我們消費了冰品和飲料

對於飲料部分 我覺得還可以 不過沒有像冰品那麼讓人驚奇

我這次點了伯爵茶口味的冰淇淋 

吃下去濃濃的茶味在嘴裡散開 清爽而不油膩 相當爽口

價格的話 90元一球,3球的話一球只要 75元

同時滿幾球以上還免費灑料 吃下來很有滿足感

是我難得會想推薦朋友來的地方呢!

真是不得不佩服日出賺錢的好眼光和本事啊.....


因為一間店

讓原本已經很少踏入中區的台中人,願意重新再走進來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看來這家店 應該會繼續風風光光好一陣子

 

如果剛好您來到台中旅遊 

日出宮原眼科 絕對值得您納入口袋名單唷!


宮原眼科 - 日出

地址 : 台中市中山路20號

電話 : 04-2227-1927

官方網址 : http://www.dawncake.com.tw/miyahara/

 

 


後記:

不久前 曾今和一群朋友們聊到老房子保存的議題

為了這個艱鉅的任務 他們花了許多時間 希望能為保存一區舊的建築聚落而努力

談到最後我們都有一個很無力的點

那就是彼此都具備熱情 但是很現實的面就是 沒有能夠運作的資金和人力

因此想了很多 但卻未必能夠有機會去實現

 

我始終認為 保存舊建築有許多方式和面向 

不會只有一種選擇

畢竟建築必須具備與時代並進的機能 才有被留下的機會

要不終究只是少數人在意的事 無法成為共識

使其內化於我們的生活 

或許 這才能把保存歷史建築的觀念帶入人們心中 如同教育一般

可以想見 這是條長遠且艱辛的道路 但是總要有人先開始


修復原貌 - 讓舊建築從新回到往日的面容

坦言說這種事只能靠政府做 

在商言商 這是完全不具備投資效益的事 

文化保存如果真要倚靠民間

能夠撐上 20年我想已經是萬幸了

20年後 不會再有人記得 因為鮮少有企業或是個人願意這樣長期且無償的投入

最後往往重回衰敗 塵歸塵 土歸土 

 

新舊融合 - 在新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注入新的生命力

舊建築改造上 不論大小

新與舊的相互比例 始終是個難以言表的界線 

絕對是主觀的 因為每個人看見的面都不相同

不過我想 新舊之間的取捨 大多是以經營型態為考量基礎 於這樣的基礎下 進行改造工程

在舊的建築體上 賦予新的意象 新的機能 新的歷史與回憶

能留下就是一件美事

確實不必對其有太負面的評論

畢竟現實來看 留下了 比什麼都沒留下好

既然有民間力量願意投入 都應該給予掌聲 

也許它著眼的點和我們不同 但他也做了一番努力

或許我們能夠說 

商業和文化保存 是一種巧妙的點 一種類似各取所需的依存關係

 

 


arrow
arrow

    靜巷六弄-乃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