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期就常聽聞

代溝 - 這個名詞

身旁的大人們總說著 幾年幾年為一個世代 不同世代的人價值觀也不同

那時只是大概有個概念 但卻還無法體會其奧妙之處

 

共同記憶

每一個世代其擁有的共同記憶都不相同

在40.50年代.或許10年左右是一個周期

在60年代開始.似乎5年左右是一個周期

在我出生的70年代,我開始發現約莫是2年一個周期

也就是說我是 71年次. 但大概73年次以後的孩子. 和我們的想法就產生了明顯的差距

甚至童年的成長方式也不一樣

 

或許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是關鍵之一

我是聯考的最後一屆,從我們之後,教育制度開始逐漸的改變

真要說或許7年級頭段班,也是接受過黨國教育文化最後的幾屆

 

從開始經營森鐵道之後,便常常有機會和人談天說地

畢竟在山林之中 少去了媒體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變短了

當時我的客人大約都是 50.60年級生

但在聊天的過程中 我卻發現我們的觀念想法其實差距不大

同時求學與成長的過程也算相似

於是聊起許多話題時 自然能夠很輕鬆自在的容入一個氛圍中

因為有著相似的共同記憶 於是我們就像多年的老友一般 一見如故

從讀書聊到當兵 再從當兵聊到職場

 

前些時日,閱讀李黎的著作"昨日之河"時

我發現到作者所描述的童年記憶和我老媽和我所說很相似

那些關於她們年少時的回憶很相近

但一位是 1949 出生隨著國名政府遷台的人,我媽則是4年級中段班

但他們許多的經歷和回憶卻都是相似的

不論對於生活 或是對於建築 這幾個世代間的共同記憶重疊度比我們更高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

在某些層面上 共同記憶相似比例越高的人 對於彼此的認同度也越高

這幾年個人突然覺得

或許這對於往後台灣社會演變是個有著深度影響的變數 

對今後社會上 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上 社交行為上 有著深度的影響

不知是否有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回憶起上周和客人 Monica 的相遇

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事

當晚我們一見如故 天南地北的聊 就好像多年的朋友一樣

或許年紀相差上5歲左右 

但是興趣 成長經驗 喜好都十分相似 價值觀如是

因為有著相似的共同記憶 

讓彼此間的距離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拉近了

哪種一見如故的感受很棒

隔日從她的傳給我的簡訊裡頭 我看見了這段話


人與人之間真的很奇妙

能在旅行中遇到安心的人 能放鬆專注的所在 更是難得

謝謝您這兩日的照顧 希望往後仍有機會造訪
 

我想這或許是共同記憶的魔法吧......

 

 



後記 : 


用淺白的例子 來說

不知大家還記得上次著名的世代定義出現在何時嗎? 

我記得那大約是8年前 我們初踏入社會的時候

那時出現了 - 草莓族 這名詞

或許這不是最初 但我覺得因為媒體的關係 

這是第一次全台灣人都注意到世代定義的開始

也是第一次用如此直接也廣泛的方式 為我們這世代貼上了一個標籤
 

記得在退伍的那一年 

我曾今到一間公司求職 那次的經驗讓我很深刻且難忘

我在 104上向該公司投遞了履歷

主管通知我某日在下午1點面試 我提早了5分鐘進入公司 

然後得到的回應是該主管不在

可能要下午 4.5點才會回到公司 我心想那無仿那就等吧 我先去附近走走

等到傍晚時分 我再度踏入該公司 那位主管準備要面試我了

但是等他一看到我的履歷時 她卻說了一句 7年級生? 

不好意思我們公司不用七年級生

等了4個小時的面試

結果開始不到3分鐘這面試就結束了....
(當然該公司由頭至尾處理面試的問題的瑕疵不在本文重點.簡單帶過就好)

當下我記得那位女主管 大概也就在 65年次左右

這是我第一次的體會到 草莓族這標籤對於我們這世代的影響力

 

因共同記憶的重覆程度逐漸降低的同時

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度也在下降

而網路世代所興起的個人化生活與求取知識的方式 似乎也若干程度的加劇這類情況

當群體的認同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小眾 甚至是獨立個體

那這社會人與之之間互動的方式與型態 便會全然的改變

當然這改變要說是好還是不好 我想無須下定論 

就讓時間來給答案吧


只是總不免得覺得 越來越複雜且錯踪的生活 

著實讓現今的每個世代都嘗到了苦果 

距離感 代溝 相互的不了解

說難不難 但說簡單嗎? 卻也是硬生生的無法跨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靜巷六弄 共同記憶
    全站熱搜

    靜巷六弄-乃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