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前頭

 現今這時代客廳和餐廳之間界線日趨模糊,造成此一現象的主因,自然是因為房價不斷攀升的緣故,新建房屋實際使用坪數也往往是不比舊時建築,間接造就了現代住宅的客/餐廳往往直接劃成整片空間,一方面減少過多的隔間能夠在視覺上產生放大的效果,另一方面卻也是不得不的選擇,但這未嘗不是一個轉變,逐漸引領人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頭,創造更好的利用率,進而思考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分野。

不過除去這類原因外,確實客廳和餐廳之間的互補性,也是需要去思考的,人們的生活習慣也隨著時代變化著,過往人們在客廳裡從事的活動大多不離看電視節目、電影、聚會聊天、看報章雜誌…等活動. 這類行為的特性是需要用到的器具少, 傳統的客廳配置就能夠解決。

今日隨著生活層次的提升,開始會泡茶、沖咖啡、聽音樂、插花、收藏以及展示各類物品,於是客廳需具備的機能及所呈現的樣貌日加豐富。

因應這樣的改變,自然需要更多的收納以及規劃,進而令空間簡約卻又富含機能,使其感到方便與貼近日常所需,下面我想分享部分在空間規劃上的心得,期以對於日後想嘗試自行規劃的朋友們有所助益。



客廳 
展現一家精神的地方

除去擁有大坪數的住宅不說,玄關確實逐漸的式微了,時常來訪的親友打開大門後,最先看見了就屬客廳了。
英文把客廳稱呼做 『 Living Room 』,也就是起居室的意思。
我想這是很適切的稱呼,一處用以生活的地方。

我想在設計之前,有幾個問題是必須先問自己的
 1. 我想在這空間從事哪些活動?
 2. 通常會有多少人在這裡活動? 最多? 最少?
 3. 白天和晚上的情境 (燈光設計)
 4. 室內 / 外的關聯 (假使具備陽台)
 5. 餐廳機能的互補性
 6. 足敷日常使用收納空間

客廳的基本雛型
基本來說,客廳通常具備下列基本家具
 1. 沙發
 2. 茶几 / 邊几
 3. 電視櫃
 4. 書報架
 5. 基礎照明
 6. 收納櫥櫃

下面我就從以上兩部分開始說起,分享我在設計這處空間時思考的方向
首先讓我們從沙發談起吧

我想在決定沙發樣式的同時,或許應該先問問自己,自家是常有外人來訪的呢?
還是一處比較屬於家人的私密空間?親友來訪的比例高不高?

為何這麼說呢
假使經常有招待客人需求的話,我想皮質的沙發會是相對理想的選擇,皮製品有著便於清潔的特性,清水擦拭即可,此外也比較不用擔心翻倒飲品以及享用油炸食物時不經意碰觸時產生的油汙。
(當然這部分還是得視該沙發皮質的處理方式,不全然如此)
由於價格的關係,皮質沙發的款式設計上自然也比較講究和容易散發品味。

相反的,使用棉麻織面的沙發,則是能帶給人很舒服的觸感,色系上也比較柔和,坐臥於這類型沙發上頭時,總是格外令人感到放鬆及自在。
通常來說,在此類沙發泡棉的特性上往往也趨於柔軟。

細心觀察便能發現由於材料特性有所不同,款式設計上也有著顯著差異。

皮沙發 - 多能讓主客之間保有一種拘謹,不失體面。
布沙發 - 則是能令人慵懶自在,可也容易太過隨興。

在客廳沙發的基本規劃上,至少要準備足夠4-8人使用的數量,至於額外多出來的需求,則可以選用扶手椅,或是凳子來調節。
如此一來,一家四口左右的家庭日常使用無虞,偶然有朋友來訪時也不至感到困擾。

東方家具 - 需適當的留白,以利呈現家具本身的曲線之美
選擇中式、日式家具,記得在本體四周或者牆面儘可能保有些空白,如此一來便能產生一股靈性之美,仔細回想看看中國的書法、國畫、建築…等,其中的留白皆是莫大學問與一種難以言喻之精妙。

西方家具 - 能夠輕易的置放在角落也不覺擁擠
西方家具有趣之處在於即便只是一小角,將其擺放上去,也能恰如其分安在那裏不覺侷促。
而西方建築和畫作色彩與構圖豐富,相較於東方,擅長運用反複和漸變創造出群聚之美。
當然,也不是說西方家具就一定能塞很滿或是不能在四周留白。

這部分是個人偶然間發現的巧妙點
我想兩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也許和長久以來兩方文化演變的過程有關。
是淺移默化的作用影響吧,這樣的因子也深深的烙印在東西兩方設計人的骨子裡,當然近百年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了,今日來說也就不是鐵則,好比越來越多西方設計師的作品也帶著濃濃的禪味。

其次則是最多需要容納多少人?
要是只有獨自一人,客廳裡頭是否有個位置能讓人安穩的待著?

設計一處讓人安心窩著的角落
有餘裕的話. 選張單人高靠背的扶手椅是不錯的選擇
背牆,或者靠角落都好,輔以檯燈、立燈照明,如此一來,便成了一處適合窩著的地方。

畢竟在一個人在沙發獨坐太空了些,容易沒有安全感以致於無法久坐,身處諾大的空間之中人也容易感到空虛和沒有歸屬感。

當初設計靜巷客廳時,我也曾思考過能否在客廳裡頭設置這樣一處角落,畢竟身後空空的座位,是無法使人安坐的,背靠著窗的位置亦然。
最後我選擇了現今這個靠牆,在書櫃邊的位置。
後頭是牆,左側是書櫃,右側有一邊櫃,空間感上來說像個洞穴,同時又差不多是在整座屋子中央,四周的動靜一眼就能掌握。
由於邊櫃本體高度使然,餐廳活動的人是無法看清楚坐在這兒人的容貌的,也不易有眼神的交集,這樣安排多少讓人自在點,不至於感到不好意思。
Mac 放在一旁邊櫃上, 於是控制音樂播放也還算容易,當然不可諱言,這是一種折衷後結果,並非理想的安排。

茶几 高度是選擇的要點
沙發前方通常有一個尺寸比較大的茶几,下方最好是有簡單的收納機能,至於要方要長、或是高矮則可依據喜好,再者是看整體設計考量。
高一點的茶几,用起來比較就手,拿取物品和喝東西時,比較符合人體工學。
不過近十年也很流行很低的茶几(高度僅有30公分左右這類),看起來具有強烈的設計感和簡約風格,不過使用起來就得彎個腰了
我想沒有優劣,純粹是設計上視覺的考量點不同罷了。

邊几- 默默存在卻無法忽視
客廳裡頭只有一個茶几定是不夠的,容許的話多配1-2個邊几吧,這樣對客座的人來說更友善些,同時也能依據所處位置的不同,置放上不同的基本物件,好比面紙盒、遙控器收納架之類的,由其是一次招待多位客人時,更能發現其好。

邊櫃 理想客廳的要角
打心裡頭很喜歡邊櫃這角色,它具備了收納. 展示. 以及創造了能夠隨性置放物品的自在感。
實際來說,生活上並不是每個東西都收得好好最好,那實在太過嚴謹和叫人喘不過氣來,有時空間裡頭能保有一絲散漫會讓人心情更加輕鬆。

尤其是檯面寬大的邊櫃,好比說達總長度兩米以上那種彈性又更大了。
就務實層面上說,檯面上頭可以擺放筆筒、電話、手機充電器、收音機、音響、隨手放的報章雜誌,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類物品(指甲剪、膠台….等),如果稍稍不實際一點來規劃,可以插盆花、放上一幅畫作、巨幅相片....收音機等等,都是很好的安排。

檯面下則是日常備品的收納區,用完了便能立即補充,而不需起身走向儲藏櫃去,為居家生活創造了莫大的緩衝帶。

同時也可以讓它擔任界接客廳與餐廳兩者間的橋樑,不仿選擇將部分杯盤此類等盛具置放在這裡,又或者是泡茶、泡咖啡的器具、還是零嘴點心什麼的,隨手就能拿取動線也十分自然。


說到收納,我想就形式上大致上分成三種

1.一眼能看見的
並非把所有東西都收的乾乾淨淨,要用才去取最好,雖然那樣能夠讓人感覺道空間很整潔,但很可能是只有主人本身能感到自在的吧。
畢竟那不符合多數人的生活經驗,常用的需要能一眼明辨位置,擺放的位置也要依據使用的習慣配置好,減少移動的距離。

2.平時看不見的
少用的,補充品、備品、就屬於這一類,平時幾乎不會用到,可需要的時候又覺得沒有很不方便當屬此類。
Ex : 電池、手工具、面紙.等

3.隱約能夠看見的
我始終覺得,收納除了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生活教育,就由形塑一個環境,去教導下一代用怎樣的觀點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讓這樣的生活經驗深刻的烙印在家人們的日常生活裡,經年累月就能內化在心頭了,成了在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需要再刻意教導成了一種思維,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而有一天孩子會明白的。

以上便是我對於客廳這處空間在基礎配置上的體會,照明及燈光部分我想另外於下方獨立出來說明會更好些。

設計要點 : 
情境,所有的設計都只為了這個目的。
因為如此一來,才能引導著在這裡的人進入那樣的狀態
你希望這是一處怎樣的生活空間? 氛圍又是如何?
希望人們在這裡從事哪些活動就好,便以此為目標思考,如此一來就能打造出心中理想的客廳了。

 



餐廳 
一日之中,少數能全家共聚的場域

如今雙薪家庭的存在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家中各成員的生活作息差異大,餐廳很可能是家人們在一天忙碌之餘,唯一能同處一室之地,於是某種程度上來說,餐廳這空間於現代家庭裡頭甚至比客廳重要。(尤其是在那些客廳已經失去真正機能的家裡頭。)

 
規劃餐廳之前,同樣也有幾點是我覺得需要在一開始就先行考量的部分。
 1. 餐桌尺碼
 2. 考慮拉出椅子後的行走動線
 3. 邊櫃
 4. 垃圾桶位置與形式

餐桌在餐廳裡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尺寸上一不留神可能會影響整體空間最終的配置。
餐廳是令人感到擁擠或是舒適,還有空間風格的定調上,餐桌的選擇確實是關鍵。

舉一般常見的方型餐桌為例
140公分的長度約莫是一個分水嶺
80-90公分左右的寬度是一個基礎的標準

上述的尺寸, 是以一家四口來說的基本需求,在那樣的寬度上左右雙方不至於用餐時碰撞, 與對面的人也不會相互干擾,桌面中央還能擺上幾道菜或是水壺之類的,取用盤中佳餚時也無需起身站立,堪用之餘亦不致感到彼此間太過疏離。

由於有時難免會有賓客前來,於是在早期北歐餐桌上就能見到能夠自由伸縮桌面的設計,幅度大一點的,能夠增加出約莫 40 公分甚至以上的桌面寬度, 很能在關鍵時候派上用場。

此外選購時,切莫小看各家餐桌看似僅是15.20公分之間的尺碼差異,除非建築師規劃時整體空間配置就很理想,要不這很可能就是出入上、用餐、上菜端盤時動線是否寬裕的關鍵。

一般來說,理想的動線規劃設計上,如果希望拉出椅子後還能輕鬆的出入,不影響身旁用餐的人,那麼至少要在兩旁空下各90公分的寬度。

90 + 80(餐桌寬度) + 90 = 260cm

也就是說. 餐廳最窄之處要是能夠保有2.6米,那就還算從容。
即使是選擇了扶手椅,,起身拉出椅子後,椅子不放回去也尚能側身通行,不需打擾旁邊用餐的人。

此外要是空間還允許,可以在餐桌旁設計一個餐櫃,將經常使用的電器放置檯面上,好比電鍋、飲水機、全自動咖啡機、面紙盒、酒水…..等,這樣廚房就能更加單純的存在,主人招待客人用餐會更顯悠閒,當桌面不夠用的時候,這餐櫥的檯面也能彈性運用以彌補不足之處。

檯面下方或是上方的櫃子,則是能夠放上經常使用的杯子、碗、盤、卡式爐,看是想兼具展示的目的,又或者是收納都很好,畢竟當前廚房內部的空間往往已不敷使用。

另外在餐桌旁也務必設置一個垃圾桶,究竟該選擇開放式還是有蓋子的到無仿,端看個人習慣即可,這麼一來便能即時的整理桌面和吃完的食物殘渣。


設計要點 : 
飯要好吃,除了下廚者具備好一身手藝之外,也需有處溫馨的環境,這兒不求氣派,而是必須縝密思考,希望在怎樣的燈光氣氛下用餐,然後起身或是轉頭就能取用各類所需。
可以的話,電視還是遠離這裡好些。
不過一家人邊吃飯邊看電視,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並不是一定不行。



照明設計 
日落之後全靠它

關於客廳的燈光安排
人人理想中的客廳,皆是處擁有良好採光之地,日光是自然豐厚的給予,可入夜之後便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照明,因此可以幽默的說,客廳具備兩張臉呢!
於此在設計上頭的要點,便是設法不讓日落之後兩者間差異太過明顯,即便有日夜更迭,仍希望這兒能給予人的是一樣的溫馨。

關於餐廳的燈光安排
明亮是基本的要求,過暗無法顯現出飯菜的美味,過亮則又令人眼睛不舒服。

光源的種類
常見的光源類型大致分下面幾種
 1.主燈
 2.立燈
 3.檯燈
 4.間接照明
使用的種類越齊全越好,如此一來便能依據目的及家中各成員喜好微調,創造各式情境。

往往被忽略的立燈
 上述其中,比較少人選用的應該就屬立燈莫屬了。
其實在空間裡頭配置一座立燈是很好的安排,一盞亮度合宜的立燈,能夠調和整個空間中亮與暗的階調,令人們的眼睛感到舒適。
在我的想法裡頭,是建構整體情境時決不可忽視的。

檯燈是深夜的空間靈魂
 多用於重點照明或者情境照明,好比閱讀所需,試想當夜深人靜時,在邊几或者邊櫃上能有盞燈開到天亮,那麼晚上最後回到家的人便能感受家裡頭溫暖,或者夜間忽然需要起身走動時,在漆黑一片的夜裡看見這麼樣的一盞燈光,心裡面的安全感就能立即建立起來。

吊燈其實不好駕馭
 我想如果要說多數人心裡頭覺得很有感覺的燈,吊燈一定是名列前頭的選項,許多時候主燈也會選擇這類燈具形式,但在我心裡頭,吊燈恐怕是最難選的,樣式多元外,主體設計和燈罩設計也相當多元,選擇時務必要注意下面幾點。

 1. 垂降高度
 2. 燈罩的特性 (漫射. 聚光. 能否直視燈泡.燈具上部透光與否)
 3. 主體材質
 4. 電線色系/樣式
 5. 使用燈泡數量

我想只要仔細的注意上述幾點,同時考量視線高度、抬頭角度、散發光量,如此一來定能選擇出一款心裡頭滿意,裝設起來又理想的吊燈了。

設計要點 : 
空間中最好至少存在三種安排,全開、不想開主燈、深夜模式。
有些人生重要時刻,是需要燈火通明的,一般自家生活實則是可以選擇不開主燈然後用重點照明的方式,最後就是在全家人要休息時的燈光模式。
除了選擇燈具之外,最重要的是燈泡的瓦數,這也是多數人會忽略的點。



後記 :

雖然如今現實的生活裡頭,這兩處空間也許無法真的分的相當清楚。
但雖如此,在我心裡頭仍就八股的覺得,這兩處空間要能夠獨立的存在是比較理想的。

家庭教育除了身教之外,另一個重點便是生活環境,一個家固然總是會有主觀風格上的安排,但在風格之餘,真正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藉此環境教會孩子們如何生活,,而不只是過日子而已,家中公共領域的安排與機能與歸屬感,絕對的左右了孩子的社交習性和行為邏輯。

如何適切的分配,公共領域和私領域,是身為父母來說重要的課題之一。
為此,父母和孩子都在學習,如何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如何割捨各自對於私人空間的慾望及需求,並適當依據家中各成員生命歷程的改變,在一段時間過後進行新的分配和調整。

當然在此並非說要完全的割捨個人空間的必然存在,私人領域的重要性會在後面的篇章裡頭詳述。
要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私人領域的需求必須相對且分階段得到滿足。
然也不是全然的滿足。

父母該藉由一處空間去教導家人們,欲望是追逐不完的,必須從中體會不完美中的完美,去找尋共同生活中的平衡與相對尊重。

所謂的家庭文化,也是在這樣的種種考量下逐漸型塑出來的,並非一開始就明白那是什麼和能輕易建立出,而是彼此在共同歲月中學習。









arrow
arrow

    靜巷六弄-乃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