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前頭

 一座建築必然有內外之分,或多或少就是比例上的差異而已,陽台雖小可也算是一種外部空間,然在此並不想旁生太多的枝節,僅是想簡單說說我心中對於各類庭院的的感受並與諸位朋友分享。

由於自身並非修習這門專業出身,於是改造靜巷前期,不免需花點時間去瀏覽相關的專業書籍,當時我偶然在本書裡看見一段話,那是位日本建築師說的,他說道:「有家有庭才像是家」。

確實呀,一座建築要是能有合宜的室內外比例,那不僅是多提供了一種生活的樂趣,在我心裡,那還是道情緒的出口,心情鬱悶時走出門外去抽根菸,亦或者是在不同的時段、季節,只要願意走進院子裡晃晃,無論如何總能有點收穫,而自然之於人心更是有著難以言喻的療癒效果。

但要是再細一點的來說,不同的院落型態,帶給居住於其中人們的感受也是大大不同的,此外其與室內空間的關聯性更是有顯著的差異。


庭院的類型

 簡單一點來說,或者從台灣早期住宅設計來說,庭院大抵上分為前院、側院、後院三種,當然還有中庭,或是其他型態,但我想後面有機會的話,再細說後面幾種類型的巧妙,這兒就先說說上述三種吧。

當人們正式進到屋裡之前,最先看到的除了一個房子的立面設計外,接著便是庭院的外牆了,無論是矮牆或者高牆,皆能讓人窺見院裡大致的模樣,再高的牆總也看得見樹木的枝頭吧。

台灣早期一般住家的圍牆設計多不高,外層不是各色洗石子,便是紅磚面,還有一種火頭磚加白灰泥的樣式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時為了避免單調還會崁入一些水泥花磚起點裝飾作用,又或者分割出各種幾何圖形,現在想起來,當年的設計實在耐看,到底當時設計者的美學素養的成分高,還是因為記憶中的美好起了加分作用我也分不清楚了,可我確實相當喜愛早期住宅的圍牆設計。


前庭和前院 屬於每個人的院子

 其實當年找尋理想的屋子時,我心裡頭最屬意的,便是有著偌大前院設計的老房子了。
因為寬廣的前院很好用,可以讓人隨興的擺上一桌四椅,還有為數眾多的盆栽,夏季時人們可以選擇在屋外乘涼閒談,每逢中秋佳節還可以在那兒烤肉舉辦派對,主人要是願意在庭中種植上幾棵中大型的落葉喬木,或是觀賞型的樹種,經年累月之下,便能輕鬆的形塑出一個美好的戶外生活空間,晨昏、夕陽、深夜,獨自一人佇足也好,皆有著十足魅力。

而與其他類型的院子相比,這也是最屬於家中所有人的一種類型了,前院必定坐落在家中所有成員出入必經之路上頭,後方還連著客廳,此時要是客廳的設計是一面大落地窗,那實在太理想不過了。

落地窗比家中一般窗戶大,除了能引進更多的光線之外,更能將室內室外連成一氣,坐在客廳向外看時,窗外是一幅框景,但想走進畫裡頭,卻也是極簡單之事,人們可以選擇遠觀也能置身其中。

 前院可以豐富多采,前庭則宜素雅。

 不知我的認定對不對,庭應該是小一點的吧,院該是比較大一些的稱呼,相較於前院,要是不可得,只有一個前庭也無仿,不過既然大小有別,那麼在規劃上頭自然也有所差異。

我想前庭有時很類似玄關這樣的角色,是可以稍微的讓它具備一些機能,例如穿拖鞋、或者掛傘,是處能擁有精神性每感的地方,可以空一點,簡約些。

靜巷前庭我放了張長凳,有時我喜歡獨自坐在上頭曬太陽,又或者在下雨時候看雨,輕鬆之餘也不會被雨淋到,另一旁我曾放上一盆半人高的桂花,後來改放了南天竹,目的很簡單,僅是希望在人們在踏進門後的有限視野之中能有一抹綠意或是香氣,椅面上放置了一個小瓷器充當菸灰缸,雖然自己不抽菸,但我知道總有癮君子需要適時的解放一下,而這兒該是個好位置。

大門邊我原先放上了一盆較矮的九重葛,九重葛很好照顧,幾乎只要澆水便行,水分控制得宜的話,它可以一年四季都為來訪的人綻放,現在則換上了一個水缸,我想在裡頭養點浮萍之類的水生植物,簡單的安排,色彩上的妝點,注意選擇一些比較耐乾旱或者有香氣的植物,我想便是很好的安排。


側院 – 適合想事情的地方

 側院在一般住宅裡是比較少見的院落型態,真要有尺度上往往也不寬大,充其量比較像是一處適合拿來晾曬衣物的好去處。

不過妙的是,靜巷這屋子剛好就是有個不小的側院呢!
起初見到這地方時,我也傷透腦筋,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因我也沒住過有這類型態的屋子。

不過隨著設計完成之後,我逐漸發現了側院的迷人之處。

側院,顧名思義就是在房子一旁的院子,一般來說從前面走,或是從後門走都行,而這樣的院子雖然和屋裡只有一牆之隔,但實際上卻像是兩處完全獨立的空間,對側院開的窗戶少,位置也不多,於是住在屋裡頭的人,有時候根本無法得知現在側院裡有沒有人呢!

也因此,身處於這樣的院子裡頭很自在,總給人一種不會有人知道我在這裡的愜意,要是有人準備走過來,用聽的就知道了,所以可以快速的準備好,一點也不會感當尷尬或者不自在,一處適合靜靜思索點什麼地方,便是我對於側院的定義了。

但是側院也並非完全無法和室內有交集,只要屋子裏頭的樓梯位置剛好,也是適合開出一面落地窗的,而要開多高?我想得通盤考量室內空間的大小比例才好。

像我也曾今想過,要是捨棄一樓那間小房間,那麼廚房和餐桌就能完全的和側院相互的連貫在一起了,不僅能實現一個更為完整的廚房機能,也能更大幅度的改善採光,以及室內外空間的穿透性,這麼想來還真是無比迷人的念頭。

不過最後我放棄了,我選擇維持目前的設計,主要的考量當然還是因為需求面,因為在靜巷設計的概念中,我比較不需要一個完整的廚房,再者是我覺得一樓那個小房間在我心裡頭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

由於該房間座落在房子裡像是肚臍一樣的位置,自然對於屋子內外動靜感受特別深刻,著實是一間有著傳統時代生活經驗的空間,在我心裡那是不可放棄的,那將讓人更真實感受一座建築並與其融合在一塊。


後庭和後院 – 充滿私密性的空間

 與前面兩者相比,後院的地位時常被人忽略,又或者應該這麼說,通常居住者會以務實層面來運用這裡,後院是私密的地方,要是棟距和周邊樓高理想,這裡實在是晾曬衣物的不二選擇了!

也因此,後庭院最大的價值大概也就是扮演家事空間這樣的角色了。

其實說到底後院能否實現,多少必須看那座建築先天的條件,因其景觀性的價值前面兩者皆能輕易的取代它,除非這間宅院的平面面積相當充裕,要不後院多半都會被犧牲掉。

 後院 入世的生活觀

 早期的住宅設計裡頭,有些會有著不算小的後院的,要是能幸運的擁有這樣的房子,我想真是一種難得的緣分。

如前所言,後院必然帶著一定的隱密性,因此較於前院和側院,這是處更能讓人心沉澱的地方,因為隔絕了前方馬路的各式聲響,坐落於屋子的盡頭,自然是恬靜許多,同時也無須在意外人的目光,簡易的草坪配上景石便是不錯的安排,最好是有那種能夠大到讓人盤據在上頭的巨石,在我心裡那可謂無比大器的安排,或者選擇松樹、櫻花、梅花之類的庭木,輕易的便能營造出富含精神美的庭院,後院的日照特性使然,光線多柔合且來自兩側,即便是正午也不刺眼的。

當然也還有其他方式可以選擇,好比學老一輩的爺爺們,用空心磚配上水泥板,上頭擺放各類盆栽,也是一種充滿生活味的尋常風景,更加自然些。

又或者是偷懶地種植生長快速的喬木,ˊ而後於樹下放上簡單的桌椅,落葉隨四季飄散一地,也是幅十足迷人的風情。

日照相對不理想,是多數後院的特性,於是在安排上選擇不開花類的庭木,是比較合宜的安排。

而後院往往和餐廳或者家事空間相接,試想要是早晚用餐或者做家事時,都能走自然相伴,那多愜意,擁有這樣的家,或許會讓住在裡頭的人們整天都不想出門吧。

而會特地在這裡說,也是希望有機會自地自建的朋友們,或許能換個角度思考基地配置,如此一來,便可創造出一處鮮少有人能擁有且必然十分羨慕的後院了。

 後庭 透過精確的比例計算享有一方天地

 只是因為小就必須被犧牲掉當然不是我的結論,要不我就無需在這提起了,以靜巷本身後院來說,便是盡量充分運用小型後院的一個例子,這間房子原先的格局就不大,內外空間也就勉強爾爾,因此早在當年屋主便已經將後院增建,並將廚房遷移到那裡去了,不過原本的設計和配置和我想要的不同,於是我重新將其整修了一番。

將後院看待成約4等份的話,將左邊那 1等份切出去,作為了曬衣的空間,中間 2等份便是廚房的所在位置,而右邊我選擇將天花板開個洞,引進戶外的光線,並在那裡設計了一處坪庭,至於餐廳位置則是維持不動,僅將其與後院之間的磚造牆體拆除改以玻璃帷幕取代,期以能在有限的空間裡頭,盡可能透過材料的選擇不同,創造出較為寬廣的視覺感受。

於是現在可以坐在餐桌面對天井的位置,看著日光移轉創造出的萬千光景,悠閒的享用早餐,在廚房梳洗食材或是烹煮時,也能看見天井裡頭的景色,轉過頭去是能曬衣物的半室內空間,側門選擇密閉的隔音門,用以避免冬季時咻咻不停的風切聲,順道將那惱人的水塔、馬達、室外機置放在廚房天花板上頭,順道解決台灣住宅常見的尷尬和不美觀。

這便是我對於後院的看法,當然這前提是基於靜巷並非完整的生活空間所致,我才能有這樣的安排,要不我還是必須妥協一點的。

不過要是今天我們必須選擇放棄天井,還是能有另一個選擇,那便是將後院的天花板,全部改為白膜玻璃之類的,但是另一個伴隨而來的問題便是雨季來臨時,喋喋不休的雨水敲擊聲!
這也是相當令人苦惱的呀。

然我始終覺得,最好的安排不是用上多高檔的建材或者五金件,而是整體設計的均衡性,材質間的搭配性呈現一種視覺和心理的協調感。

不衝突且合宜,設計上頭很多材料能夠選擇,但是卻不是樣樣都合適,必須綜合考量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受
一如選擇鋼瓦的屋瓦幾乎不會毀損,且常保如新,但要是用水泥屋瓦,由於質地特性不同,真下起大雨來,聲響也是沉一些的,尤其是在山間雲霧帶的話,還能養出苔來,那可真是用錢也買不到的妝點。


後記:

 在我的觀念裡頭,並沒有所謂的最佳方案,一切的取捨,說到底終歸是個人的喜好和執著而已,並無優劣之分,我想這也是我們看待其他人設計的空間時必須要有的雅量,畢竟依據個人過往生活和成長經驗之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對吧,時時保有客觀,才能在走入別人的環境時好好感受,並將收或轉化為自己的獲得。


關乎心裡層面的設計細節:

 所有人的必經之路是一個關鍵之處,庭院唯有處於平面且共同的通道之上,在人們的心理上那院落才是屬於每個人的,要是不在平面,而是其他樓層,那麼那樣的庭院往往僅是部分家人心裡頭的院子了,這便是公領域和私領域分野的概念,我想也是人們心裡頭一個潛在的認定通則。

 

 

 

arrow
arrow

    靜巷六弄-乃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